海南自貿港首批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落地——金融開放政策“眾木成林”漸成生態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培琳
全島封關運作在即,海南自貿港正成為眾多跨國企業連通境內外的“戰略樞紐”,與此同時,連通全球的“資金樞紐”政策也接連落地。
今年5月底,海南自貿港3家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獲批認定,標志著海南自貿港金融開放又一核心政策落地;7月底,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又添一員,政策穩步擴容。
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正成為跨國企業貫通境內外資金循環的關鍵節點。
自貿港金融開放再增“引擎”
什么是海南自貿港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
從概念來說,是指在海南自貿港內注冊并實質運營,主要負責集中運營管理跨國公司成員企業境內外本外幣資金的獨立法人機構,認定需要符合多項相關條件。
作為首批被認定為海南自貿港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的企業之一,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橡膠)完美契合這項政策。
“恰逢其時。”海南橡膠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宇對政策的落地非常振奮。
楊宇介紹,近年來,海南橡膠通過一系列海外并購持續拓展國際業務版圖。特別是在2023年完成對合盛農業的并購后,公司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全產業鏈跨國企業集團,目前擁有膠園土地390萬畝,年加工能力達245萬噸,全球年銷售貿易量414萬噸,占全球消費量的27%,境外企業分布在東南亞、歐美以及非洲等地區15個國家,貿易網絡遍布全球,涉及美元、歐元等多幣種結算,全球產業布局催生資金管理新需求。
“獲批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助力增強全球資源整合能力,還可以持續獲得金融服務國際化支持。依托運營中心‘雙15%’稅收優惠、跨境資金便利等政策支持,企業可在跨境投融資、資金回流等方面獲得更優安排,增強國際競爭力。”楊宇說。
那么,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如何為跨國企業提供便利呢?
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交易銀行部副主管方杰弘介紹,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通過使用EF賬戶辦理境外放款、對外投資、跨境資金歸集調撥等業務,既充分利用自貿港政策大幅度提升了資金跨境流動的便捷性,又解決了在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下資金存放境外的安全性問題。同時企業還能夠享受“雙15%”稅收優惠、免征新增境外直投所得稅等自貿港專屬政策紅利。
政策疊加打造跨境金融生態
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是海南自貿港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
海南自貿港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的落地,與其他諸多金融開放政策比肩而立、“眾木成林”,正助力海南自貿港構建跨境金融新生態。
中國銀行海南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巢真表示,海南自貿港在“雙15%”稅收優惠、落地獎補、新增境外直接投資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等多重政策優勢,疊加海南在金融基礎設施、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等制度集成創新是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落地的前提。
在海南自貿港投資貿易多重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的帶動下,海南經濟外向型程度不斷提升,帶動了跨境金融需求的增長。
特別是去年5月海南自貿港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賬戶)上線后,其“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優勢為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提供了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支撐。
截至今年7月28日,海南自貿港已有10家銀行試點開展EF賬戶業務,共開立EF賬戶483個,累計發生資金收支折合人民幣1726億元。市場主體可使用EF賬戶辦理資金結算、匯兌、信貸、跨境投資以及資金保值增值等業務。
巢真認為,此次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中心落地,可依托海南自貿港EF賬戶體系優勢,便利企業將境內外的閑置資金通過EF賬戶更便捷地調配、劃轉,解決其資金周轉難題、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實現跨境結算、融資與風險對沖的一體化運作。
“這也會反向推動EF賬戶業務的進一步拓展、EF賬戶使用場景的進一步豐富。此外,跨境資產管理試點等政策的落地,也將為跨國企業境外資金投資提供新的渠道,自貿港跨境金融生態正加速構建。”巢真說。
這種跨境金融生態的構建,企業有著更敏銳的感知。
楊宇認為,近年來,海南通過制度創新、政策集成與金融基礎設施升級,構建了與自貿港定位相匹配的開放型金融生態,外匯自由兌換政策體系正在不斷完善。金融政策細則的逐步明晰,外匯管理政策的持續優化,跨境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為企業的國際化運營帶來顯著利好,這些都將逐步成為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引擎。
來源:海南日報